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许昌要闻

建设中原文化强市 打造中原文化高地——近年来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综述

【信息来源:许昌日报社【作者:【信息时间:2018-06-12 08:31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从大禹文化、汉魏文化,到钧瓷文化、戏曲文化,再到花木文化、水文化……我市的文化何其丰富多样,囊括了人文,涵盖了地理,孕育了民俗,彰显了城市魅力。

文化优势是许昌最大的优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更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中原文化强市、打造中原文化高地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任务。去年,我市又将文化建设纳入全市重点转型升级产业,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文化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服务供给优良、文化服务保障有力、文化体制机制健全的发展格局。

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漫步许昌市区,你会发现享有地标之誉的建筑都与文化相关。近年来,我市相继建成了市群众艺术馆、许都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广电大厦、报业大厦、塔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大型文化场馆,实现了文化场馆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走在了全省各地市前列。

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更是遍地开花。全市建有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3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759个、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2310个,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的全覆盖。

与此同时,我市还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举办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工程、“舞台艺术送农民”、“百城万场”广场文化活动、“春满中原”双节文化活动、中原文化大舞台、三国文化周等系列文化活动。我市还结合群众文化活动需求,筹划举办了“魅力许昌·相约周六——古都新韵艺术秀”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据统计,全市每年开展各类大型广场文化演出230余场、舞台艺术送农民演出3500多场、农村电影放映25380场、“周末百姓剧场”演出50场,送文化下乡、进社区10多次,送戏曲进校园演出200余场,受益群众超过500万人次。

去年,我市全面启动第四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经过精心准备,在年终的全国创建资格评审中,我市以中部省区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创建资格,目前各项创建工作正在扎实推进。

另外,鄢陵县、建安区也已成功创建河南省文化先进县;市群众艺术馆、市图书馆、禹州市图书馆、鄢陵县图书馆创建为国家一级馆;市博物馆创建成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所陈列《许之昌》获得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市群艺馆“周末百姓剧场”项目获文化部群众艺术最高奖“群星奖”;市图书馆“志愿图书导读活动”被评为2013年全国“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长葛市石固镇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鄢陵县文化馆“送文化进企业”项目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农民工文化服务示范项目”;鄢陵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被列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

“书香许昌”——着力推进全民阅读工程

“出门15分钟,就能找到读书的地方。”“扫描二维码就能下载里面的3000册图书,每本书下载时间不超过半分钟……”去年12月12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我市倡导全民阅读,打造“15分钟阅读圈”的做法。

据报道,我市市区之前只有一座大型图书馆和一座儿童图书馆,相距较远的读者借本书要往返十几公里。但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这个问题有了改观。我市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在市区打造“15分钟阅读圈”。如今,一个覆盖全市的“15分钟电子书阅读圈”已形成,遍布市区的小型图书馆每天24小时免费开放,读者刷身份证就能进去看书。

而这些便民利民惠民的好举措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措施得力。为此,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快推进“书香许昌”建设的意见》,把建设“书香许昌”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有力抓手,谋划实施了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工程、乡(镇、街道办)图书分馆全覆盖工程、农家书屋创星工程、阅读推广队伍建设工程等全民阅读十大工程,在市区建成了13座智慧阅读空间、41个诚信阅读漂流屋和90台电子图书借阅机,打造了中心城区15分钟电子图书阅读圈,“书香许昌”建设走在了河南省的前列。智慧阅读空间自去年10月建成以来,已累计接待读者37万人次、累计办理读者证1400多张,累计借还图书4.5万册次。

“书香许昌”建设的经验做法,不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中国文化报、河南日报、新华网、光明日报等10多家媒体网站也先后进行了宣传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文艺精品——许昌故事许昌声音享誉全国

由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曲剧部创作编排的大型现代曲剧《好儿媳》,在第七届黄河戏剧节上赢得满堂彩。

“我用两个字来概括——质朴。”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柏梁观看后说,“这部戏既是艺术的,又是家常朴素的,很接地气,看着让人很舒服,很过瘾。”

以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原党委书记燕振昌为原型的电影《燕振昌》,在中央党校隆重举行全国首映式。

首映式上,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说,以电影的形式展现和宣传燕振昌的高尚品质和先进事迹,就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楷模人物”。

大型新编历史豫剧《灞陵桥》亮相北京长安大戏院,为首都观众奉献精彩戏曲艺术的同时,更为许昌戏曲文化事业增光添彩。

在演出结束后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专家、学者纷纷表示,豫剧《灞陵桥》对弘扬三国文化、宣传许昌三国圣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许昌素有戏曲文化之乡的美名。近年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市先后创作了传统古装戏剧《灞陵桥》《后汉风云》,反映时代楷模先进事迹的《燕振昌》,环保体裁的《清水湾》,倡导文明新风的《好儿媳》,反映新农村风貌的《梨花寨》,扶贫体裁的《百花谷》、廉政体裁的《智审荀俯案》等大戏剧目30多部,小戏、小品50多个,用戏曲的力量,讴歌真善美,引导人们追求新时代、新风尚生活。其中《灞陵桥》《燕振昌》《后汉风云》《梨花寨》《好儿媳》等多部新创剧目在全国、全省艺术赛事活动中荣获40多项大奖。尤其是豫剧《燕振昌》在全省巡演260多场,荣获了2017年度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七届黄河戏剧节”金奖,还成功入选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豫剧《灞陵桥》荣获河南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

文物保护——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重

近日,记者从市文物部门获悉,灵井“许昌人”遗址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方案设计已经完成,这也为保护主要遗物出土点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5年以来,文物部门连续14年对灵井旧石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2007年12月因首次发现并被命名为“许昌人”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出土,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3月3日,《中国许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研究》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标志着“许昌人”在人类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证明10多万年前生活在中国中原地区的“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华北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直接祖先。该成果被科技部评为“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我市积极做好保护、管理、宣传工作的同时,2017年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指挥部,目前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正在有序向前推进。

我市还编制完成了《许昌市区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成为全省首个地市级区域性文物资源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将有效指导今后20年内许昌市区的文物古迹保护与展示利用工作。与此同时,我市还对全市3500多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实现了挂牌保护;连续实现了27个“馆藏文物安全年”;省级以上文保单位保存完好率在95%以上。树立“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文物活起来”新理念,以“历史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展示区、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四个保护展示层次,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展示体系,结合古城保护、水生态体系、文物文化旅游路线、城市景观绿地等。去年以来,我市实施了曹魏古城更新规划,恢复了许昌老城区历史风貌;通过PPP模式,实施了神垕古镇老街修复工程,再现了老街传统韵味。

文化产业——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二位

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45.87亿元(其中,工艺发制品占文化产业比重71.16%;钧瓷占文化产业比重5.9%;新闻信息服务、文化、体育、娱乐业以及其他工艺品批发零售服务业等占22.94%),占GDP比重6.13%,在全省率先成长为支柱性产业,在河南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二位,荣获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市。

从上述我市相关部门透露的一组最新数字来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优势明显的特点。

优势何来?翻阅我市制定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答案一目了然。

在《中共许昌市委、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中原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1+3文件中,包含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有20条,其中就有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推动文化产业园及文化项目建设,影视剧的创作生产等,引导推动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努力做大做强的激励措施。

在《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中原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责任分工方案中,明确提出着力打造“一地、一城、一区、四特色”(全球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钧瓷特色文化产业、生态休闲特色文化产业、工艺发制品特色文化产业、中医药特色文化产业),把许昌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重要板块,中原文化高地基本形成,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的目标。

针对我市文化产业、三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文化消费、配套支持体系完善等方面,我市还制定出台了《许昌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和《许昌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引领转型升级,加快我市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跨越,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

为激发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近年来我市还重点谋划实施了曹魏古城、神垕古镇等一大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魏都区、鄢陵县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入选河南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禹州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获批河南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